您当前的位置 : 龙泉新闻网 >> 今日龙泉 >>正文

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

2023-12-11 来源:今日龙泉 记者:

  编者按:11月13日,市委书记王忠宝在全市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推进大会强调,以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为主攻方向,做好低收入农户和村集体经济“双增”文章,聚力解决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关键问题,推动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争创一批可复制、可借鉴的共富实践范例。现刊发市委组织部等单位做法,供学习参考。

    

市委组织部

建设全域“共富工坊”点燃乡村共富引擎

  一是党建引领,全域建设。建立共富工坊党建联建机制,以县级联席会议、县级领导小组、乡镇工作专班、村级推进小组四级“共富工坊”工作体系,推动工坊建设“各自为战”到“联合作战”。开展“一镇一品”共富工坊建设行动,依托村党群服务中心、闲置村集体用房打造“共富工坊”服务站,并以党委派建、村企共建、行业联建、工坊自建等形式,因地制宜建设青瓷宝剑、彩笔文具组装、龙泉农师等工坊示范带(集群),推进工坊党建全覆盖。截至目前,已建成工坊107家,培育省级示范2家;天丰陶瓷“共富工坊”荣获2023年定向招工式“共富工坊”省级示范点。

  二是项目进村,就业到户。精心打造来料加工式、定向招工式、电商直播式、农旅融合式、品牌带动式、产业赋能式六种工坊模式,通过开展“产业联动延链”“就业联动助力”“关爱联动帮扶”三大行动,把项目带进村,把就业送到户,在百姓“家门口”架起致富桥梁。如宝溪乡高山村打造“一山人”共富工坊,以“党建统领+全民参与+多方合作+分块经营”模式,入股联建农家乐工坊,吸纳就业120余人,带动农户增收700余万元。

  三是要素保障,共建共享。建立健全共富学堂学用转换机制,打造40余个特色产业共富技能学堂,下派214名共富工坊红色管家,整合部门、致富带头人、科研团队、线上平台等技能资源,全面链接农业主体和新业态培训基地,“一对一”“一对多”开展用工技能培训,实现工坊干部和群众技能学用一键通达。同时,建立党员和低收入农户双向联系卡制度,梳理“用工需求库”和“劳动力清单”,以“敲门行动”精准匹配岗位信息,持续扩大用工信息覆盖面和知晓率。截至目前,已开展93场培训,培训覆盖8700余人次。

  

市农业农村局

发力食药用菌产业撑起乡村振兴“致富伞”

  一是坚持科技创新,强化技术支撑。以科技创新力量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步伐,打造全省首家液体菌种菌包培育中心,开展“订单式”代购、代育、代管理“一条龙”服务,菌种生产时间缩短70%以上,生产成本降低12%以上;龙泉灵芝、龙泉灵芝孢子粉品牌价值44.96亿元,位居全国同类品牌价值榜首位。推动食药用菌产业“机器换人”,支持农机企业联合科研院所、社会化服务组织等研制新型机具,研制新型装备10余种,推广实用机具1.52万台,我市创成食药用菌“机器换人”高质量发展先行县、入选食用菌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示范县。

  二是坚持绿色种养,赋能产业提质。推广“稻耳轮作”绿色生产模式,通过春夏种植水稻、秋冬种植黑木耳的错时循环种植模式,有效减少病虫害及杂菌污染,提升黑木耳品质,该模式入选全国“水稻+”绿色高质高效生产十大模式。利用深耕还田技术,把废弃菌渣还田作为有机肥,既节省化肥成本,又实现粮食增产,确保菌、稻两收。如八都镇四村通过建设稻耳轮作示范基地,肥药用量减少30%,黑木耳成活率达到98%以上。

  三是坚持食药同源,提升产品价值。持续擦亮“龙泉灵芝”“龙泉灵芝孢子粉”等公用品牌,建设运行集灵芝检验检测、共享实验室为一体的灵芝科创平台,灵芝咖啡、灵芝片等食药同源新产品8个,获保健食品注册批件9个、保健食品备案凭证30个。坚持“医养+研学+旅游”一体化发展,打造梅地野生灵芝园、泉灵谷森林康养基地等一批特色景区,实现旅游度假、健康养老一体化发展。泉灵谷中医药生态旅游基地入选省中医药文化养生旅游示范基地。

  

市人力社保局

“三抓三促”推动低收入农户就业增收

  一是抓资源整合,促精准帮扶。开展低收入农户劳动力资源调查,依托“浙里就业创业”场景,搭建企业用工和重点人群求职信息资源库,细化分类形成“一企一册、一人一档”,全面掌握就业信息。今年以来,累计摸排统计就业需求低收入农户398人,收集汇总2400多个岗位信息。打通就业帮扶“最后一公里”,通过举办专题招聘会、“就业快递”送岗到家投递到人、“一对一”帮扶等方式,实现劳动力供需双方精准匹配。今年以来,累计为低收入农户提供就业岗位320个;西街街道西新社区获评国家级充分就业社区。

  二是抓服务保障,促充分就业。持续优化公共就业服务机制,以“龙易找”零工市场为载体,为低收入农户一站式提供咨询发布、技能培训等服务,对低收入农户聚集重点区域提供全面服务保障。截至目前,累计打造基层就业服务站19家。推动低收入农户就近就业,针对性将公益性岗位调整到低收入农户较为密集的乡镇(街道)、村,设立保绿保洁、养老护理等公益性岗位,倾斜安置低收入农户等困难群体,实现家门口就业。今年以来,通过公益性岗位累计安置低收入农户288人。

  三是抓学思融合,促技能提升。建立“需求导向、产业主线、全程培育”的农民培育机制,紧扣产业发展和农时关键节点,采取“线上+线下”理论学习、“田间+地头”实践教学、“实训+指导”教学互助,全面开展农民素质提升。推出特色产业共富技能学堂,开设龙泉青瓷、龙泉宝剑、汽车空调零部件产业特色培训班,通过校企“双师带徒”“工学交替”等培养模式,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无缝链接。今年,开展培训6期,累计培训400余人次。

  

市科技局

借力“科特派”赋能山区产业振兴

  一是精准输血,推动服务提效。以入选浙江省科技特派团试点县(市、区)为契机,依托浙江大学龙泉创新中心、浙江农林大学龙泉科技特派员工作站,通过“政府选派+自主点单”“片区发榜+组团揭榜”等方式,精准匹配选派方案。由科技特派员研究并申报实施科技项目,通过“以才引才、以才荐才、以才聚才”方式,引导优质科技资源下沉。截至目前,累计承接省科技特派员团队9个,省、丽水市科技特派员162人次,帮助攻克关键共性技术难题95项、申请专利167项。

  二是强化造血,推动产业提能。聚焦汽车空调零部件、竹木加工等产业,组织科技特派员驻企一对一全程跟踪指导,开展难题攻关,助推高新技术企业高质量发展。如今年,在科技特派员帮扶下培育汽配领域企业工程师110余名,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8家。聚焦竹茶菌蔬等特色农业产业,开展“农业科研+示范推广+产业化”全链条产业综合服务,建立高山蔬菜、黑木耳等培育、栽培一体化示范基地,不断延伸农产品产业链。如城北乡依托浙江省林科院特派员团队建成“龙泉茄”共富工坊,促进农户人均年增收1.2万元,获评全省科技特派员先进集体。

  三是助力活血,推动群众提智。建立健全科技特派员培带机制,设立流动式“龙泉农三师”实训实践基地和田间微课堂,定期提供集中培训、现场咨询等服务,带动低收入农户拓宽增收路径。近三年来,累计开展本土人才培训211场、1.5万余人次。同时,实施农村实用人才示范带头人行动,邀请实践经验丰富的“土专家”“田秀才”结合自身经历和实践传经送宝,培养高素质农民队伍,每年培训高素质农民300余人次,农村实用人才实现平均年递增10%以上。

  

竹垟畲族乡

共富共融绘就民族乡村“钱”景

  一是培育“畲产业”,提升发展效益。积极推动“竹茶菌果蔬”优势产业转型发展,打造“石榴红”共富驿站,统筹8个村1500余万元资金一体推进“畲小妹”农特产品加工点、“望畲川”茶园综合体等产业壮村项目建设,全面夯实产业基础,入选浙江省推动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成绩突出集体。持续打响“风情畲乡”旅游金名片,打造畲汉泼水广场、凤凰飞桥、沙滩乐园等旅游项目,举办泼水节、婚嫁体验和畲族文化研学等活动,进一步提升文旅融合契合度。今年以来,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带动文旅收入600余万元。

  二是打造“畲模式”,搭建共富平台。统筹民族发展、山海协作、结对帮扶等政策资金,通过“村里主导+企业帮扶+政府指导+对接市场+产销联动”方式发展订单农业,并依托“畲小妹”乡域公共品牌,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今年以来,全乡销售农产品超130万元,同比增长18%。建立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打造“企业+低收入农户”食用菌共富基地,通过“贴息贷款+菜单式扶贫+入股分红+务工增收”模式,开辟低收入农户增收共富新路径。2022年以来,累计带动44户低收入农户增收70余万元。

  三是汇聚“畲力量”,拓宽增收渠道。开展“乡贤+招商引资”“乡贤+社会治理”“乡贤+爱心帮扶”等六大行动,发动52名乡贤捐赠11万元助力“一老一小”爱心服务,引领乡贤助力家乡发展,竹垟乡乡贤联谊会入选丽水市级五星级新乡贤组织。联合市农商银行推出“乡贤贷”“畲情贷”等信贷产品,畲民享受“贷款优先、服务优良、利率优惠”的“三优”政策,信用好的农户还可叠加享受线上申请、无需担保的优待,全面保障群众创新创业。今年以来,已发放贷款4000余万元。

  

龙泉农商银行

金融活水灌溉乡村振兴“良田”

  一是以资源抵押,激活农户融资“源头水”。推出取水权质押产品“取水贷”,授信融资额度20亿元用于水资源利用、水经济GEP转化,实现水资产可抵押,累计发放2.32亿元。积极探索生态价值转换,建立健全林权抵押贷款、收益权质押贷款等制度20余项,创新推出林权抵押等10多种信贷产品,农商银行发放全国首笔林业碳汇“未来收益权+保险单”质押贷款20万元,配套开发“益林共富”绿色金融系列产品,全面盘活资源资产。截至目前,累计发放涉农贷款228.6亿元,惠及农户10万人次。

  二是以政策保险,撑起农业生产“保护伞”。建立多元化农业保险产品体系,推广承办水稻种植保险、茄子价格指数保险等10余个农业保险产品,构建中央、省级财政补贴险种、地方特色险种、商业险补充政策性保险的多层次险种体系,提高抵御农业生产风险水平。同时,依托浙里办“浙农富裕”平台,建立“投保、核保、理赔、服务落地、评价反馈”全过程闭环运行机制,实现全程线上高效化办理。

  三是以靠前服务,拓展农村金融“服务圈”。升级打造乡村振兴金融服务站,将原小额取款等基础金融服务,扩大到农户生态信用信息采集、评定和“两山贷”等信贷产品宣传、发放,打通山区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截至目前,累计建成标准化乡村振兴金融服务站192家,占全市银行卡助农服务点总数的83%。开展常态化走访服务,采用“数据建模+无感授信+有感反馈+线上签约+按需用款”全流程模式,实现“整村授信”工程全覆盖,精准高效授信。截至目前,授信金额80.16亿元,授信户数5.09万户。